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0篇
  免费   269篇
  国内免费   46篇
工业技术   336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66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李崇杰 《化工科技》2005,13(1):5-10
阐述了国内外以锂系化合物为催化剂的溶聚装置主要产品的现状、技术及需求情况,并对锂系产品进行了成长性分析。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72.
本文研究了不同含量下热塑性树脂PEK-C增韧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其微观结构和增韧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3.
A crosslink‐able elastomeric polyester urethane (PEU) was blended with a thermoplastic, polyacrylonitrile (PAN), and electrospun into nanofibers. The effects of the PEU/PAN ratio and the crosslinking reaction on the morphology and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the as‐spun fiber ma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same overall polymer concentration (9 wt %), the nanofiber containing higher composition of PEU shows a slight decrease in the average fiber diameter, but the tensile strength, the elongation at break and tensile modulus of the nanofiber mats are all improved. These tensile properties are further enhanced by slight crosslinking of the PEU component within the nanofibers.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7  相似文献   
74.
脂肪族聚碳酸酯聚氨酯的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脂肪族聚碳酸酯聚氨酯是一种新型的聚氨酯材料,它与传统聚氨酯材料相比有许多独特的性质,有关其合成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该类聚氨酯合成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5.
以1-丁烯(B t)为原料,负载钛(简称Ti)-三异丁基铝(简称Al)为催化体系,用本体聚合法合成了聚1-丁烯(PBt)热塑性弹性体(TPE)。考察了聚合条件对PBt TPE的影响,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对聚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氢气压力的升高,单体转化率、催化效率呈下降趋势;随着Al/Ti(摩尔比)的增加,转化率和催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随着Ti/Bt(摩尔比)的增加,转化率和催化效率逐渐升高;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转化率和催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在氢气压力为0.2 MPa、Al/Ti为300、Ti/Bt为2×10-5、反应温度为30℃的聚合条件下,合成出转化率为80.0%的PBt TPE。随着氢气压力的升高,聚合物的特性黏数([η])和全同立构质量分数都呈下降趋势,氢气压力能较好地调节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随着Al/Ti的增加,[η]逐渐下降,全同立构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随着Ti/Bt的增加,[η]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而全同立构质量分数略有降低后趋于平稳;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η]和全同立构质量分数都呈下降趋势。反应温度为40℃时,PBt TPE的结晶度最高,为20.3%。  相似文献   
76.
增塑剂对丁腈橡胶/聚丙烯热塑性硫化橡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偏苯三酸三(2-乙基己酯)(TOTM)、聚酯和邻苯二甲酸烷基.苄酯4种增塑剂对丁腈橡胶(NBR)聚/丙烯(PP)热塑性硫化胶(TPV)邵尔A硬度、耐油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用透射电镜分析了4种增塑剂对NBR/PP TPV相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OTM的增塑效果最好,可制备出低硬度、高耐油和流动性好的NBR/PP TPV,并且分散相的粒径小、大小均匀;随着TOTM用量的增加,NBR/PP TPV的邵尔A硬度降低,流动性提高,但TOTM用量不宜超过50份。  相似文献   
77.
木粉增强聚丙烯力学性能的改善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废弃木粉为增强材料,制备了木粉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了改善废弃木粉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途径。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处理方法对木粉进行表面处理、对基体树脂进行改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复合体系的界面粘接强度,能大幅度改善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采用短切玻璃纤维及玻璃纤维毡与废弃木粉组合,可以获得力学性能很高、能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8.
论述了国内外氟碳粉末树脂及涂料的开发现状,重点介绍热固性氟碳粉末树脂和涂料,比较了热塑性氟碳粉末涂料和热固性氟碳粉末涂料的性能及应用领域,指出今后氟碳粉末涂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9.
采用TiC l4/MgC l2-A l(i-Bu)3催化剂合成聚1-丁烯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催化剂浓度和反应温度下及催化剂陈化后的聚合动力学。结果表明,聚合初期聚合速率与单体浓度和催化剂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在20~40℃,聚合的表观活化能为14 kJ/mol,聚合的速率方程为Rp=kp[Ti][B t];0℃陈化催化剂的1-丁烯聚合速率较非陈化时快。  相似文献   
80.
Systems processed by thermoplastic extrusion can be regarded as heterophase polymer melts of incompatible water-plasticized biopolymers. In the process of thermoplastic extrusion,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are melted at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below the temperature region of their thermal decomposition. Dispersed particles of these systems can be deformed in flow. The mixed-melt anisotropic structure, formed in flow, is fixed by rapid conversion of the melt jet that lets the extruder die from a viscous state to a rubber-like state and then to a glassy state caused by cooling and drying. Incompatibility of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in their water-plasticized melt mixtures impacts on structure formation and texturization during thermoplastic extrusion. Presented at the 20th ISF World Congress and 83rd AOCS Annual Meeting and Expo, May 10–14, 1992, Toronto, Ontario, Canad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